台灣泥火山實錄
一、 泥火山的定義和成因

   地表下的天然氣或火山氣體沿遮地下裂隙上湧,沿途混合泥砂與地下水
,形成泥漿,並攜代至地表堆積,凡是經由這種過程所形成的地形稱為"泥火
山(Mud Vocano)"泥火山的外貌受噴發泥漿稠度的影響,大致可分為五類︰

1. 噴泥錐︰泥漿稠度最高,常形成數高公尺的錐狀小土丘。噴泥口直徑約數十
公尺,邊坡陡峻。(>20度)

   
   這是烏山頂的噴泥錐

2.噴泥盾︰噴泥口徑約數十公分,外形是屬於邊坡較緩的盾狀丘(5-20度)。

3.噴泥盆︰噴泥口徑約數十公分至一、二公尺之間,邊坡角度非常緩,(<5度),
外形像裝滿水的臉盆。

4.噴泥池︰噴泥口徑達數公尺,噴泥稠度極稀,外形彷彿泥塘一般。
   
   
   高雄師大附近的噴泥池

5.噴泥洞︰噴泥口直徑僅數公分,常出現在稻田、溝渠、山坡上或樹根下的洞穴。
   
   
   剛流出來的泥漿

二、 泥火山的成因

A. 動力︰高壓氣體

   (a) 岩漿活動區︰此區又可稱作地熱區,因為地底的岩漿活動使得地表的溫度特別
   高,像台灣北部的大屯火山就是一個例子,其中高壓氣體又可以分成直接與岩漿
   有關和間接與岩漿有關兩種。直接的就是氣體來自岩漿中的氣體,如水蒸氣、氯
   化氫、二氧化硫、硫化氫、二氧化碳等:間接的則是因為岩漿的活動造成地表溫度
   的異常,我們稱之地溫異常區,高溫使得上部岩層中的氣體揮發,如地下水的蒸
   散等。

   (b) 油田區︰油田區可包括油田分佈區及天然氣分佈區,此區氣體的來源主要為石
   油的構成物質,如甲烷、乙烷、丙烷等,這些碳氫化合物主要來自沉積岩中的有
   機物分解,因此我們可以推論,油田區的生油田層含有豐富的有機沉積物質,並
   具有深海的沉積環境。

   (c) 高壓氣體︰地底的氣體經過一定的時間累積後,形成巨大的壓力,這也是形成
   泥火山的動力來源。

B. 通道:

   (a)裂隙與斷裂面︰岩層中如果有明顯的裂隙及斷裂面常可以形成泥火山噴發時的
   通道,而這又與地表的構造運動息息相關,如斷層作用,摺皺作用等。

   (b) 台灣六大斷層分佈︰台灣因為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洋板塊的交界處,
   因此地質構造運動發達,斷層與摺皺構造遍佈全島,像台灣的六大斷層等,與泥
   火山空間上的分佈便有一定的相關性。

   (c) 台灣西部泥火山的分佈︰台灣西部泥火山主要分佈在古亭坑斜背軸及旗山斷層上。

C. 物質︰
   泥岩︰台灣西南部和海岸山脈南段兩區,地底下分別有厚達2000公尺及1000公尺的南
   化泥岩及利吉層泥岩因此這兩個區域也成為台灣泥火山的主要分佈區。

D. 總結︰
   岩層中的裂隙是地下氣體及地下水的通道,若氣體累積到一定的程度,造成強大壓力
   使得地下水上湧,這時若正好經過厚層的泥岩區,水和泥岩生成岩漿,噴出地面便形
   成泥火山。由此可知要形成泥火山,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若缺乏泥岩及氣體,只會形
   成泉水;缺少水及泥岩,噴出的氣體會燃燒,造成像恆春出火的景象;若缺少泥岩,氣體
   和水則是會形成水火同源的景象。

三、 泥火山的分佈

      台灣的泥火山分佈中,在西南部岩層中,因含有局部的砂岩凸鏡體,並具有比較
   規則的摺皺構造。因此比較有利於泥岩中天然氣的聚集。有利於泥火山的形成;反觀東
   南部海岸山脈的利吉層是一混同層,它的地質構造複雜,缺乏良好的儲油條件,所以
   此區的泥火山分佈零星。 根據石再添教授於民國56年所做的調查,當時台灣共有十七
   處活動中的泥火山區。王鑫與徐美玲教授則一泥火山的分佈密集性、地質特性分成四
   大活動區︰古亭坑背斜活動區、旗山斷層沿線、高屏海岸平原、及海岸山脈西南段,
   分述如下︰

A. 古亭坑背斜活動區

   (a) .鹽水坑泥火山區︰
   位在菜寮溪上游的河谷中,位置偏遠,此區的泥火山規模都不大,也不具觀光價值,
   並未規劃為自然保護區。

   (b) .龍船窩泥火山區︰
   位於關廟與旗山間,本區的泥火山屬噴泥洞與噴泥盾,規模不大。

   (c) .烏山頭火山區︰
   位於台南高雄兩界線間,此處的泥火山同樣也是規模不大。

   (d) .大滾水泥火山區︰
   位於高雄縣田寮鄉古亭村。本區泥山噴泥口的位置是在一座直徑約50公尺的池塘中央
   ,有兩個較旺盛的噴泥口,不時傳來如水的沸騰之聲,故名「滾水」。

   (e) .小滾水泥火山區︰
   位於高雄縣田寮鄉崇德村,著名風景區月世界風景區附近。本區泥火山主要集中於兩
   個地方︰
   1. 位於民宅月球路19號右側通往二仁溪畔的途中,有兩個噴泥盆。其中一個具有五個
   噴泥口,每隔數秒噴發一次,另一個在香蕉園中,被農人引導而呈現在的錐狀外形。
   2. 位於小滾水11號東南側的小丘上。這個小丘上有兩座泥火山,在下方一處屬於噴泥
   錐,位在一個小山肩上,口徑約40公分。另一座噴泥盾在小山丘頂上,噴發週期數十
   分鐘,冒湧的泥漿非常豐富,噴發的聲音也非常響亮。

B. 旗山斷層活動區

(1) 地質狀況

     本活動區的泥山群分佈在高雄區內﹐其中除了小份尾泥火山區位置偏東北﹐而且
   位於杉林鄉之外﹐其餘的四個泥火山區都集中在西南部﹐尤以燕巢鄉為大本營。地質
   上﹐本活動區的泥山群大都沿著旗山斷層發育。旗扇斷層為一逆斷層﹐它的東方是上
   衝著大窩細砂岩;它的西側則分為兩段﹐北段是南化泥岩的分佈區﹐南段則市關廟層的
   出露區。關廟層和大窩細砂岩以細砂岩為主要成份﹐但是因為旗山斷層的斷層面向東
   南傾斜﹐而使得南化泥岩成為本活動區諸地層中的基底地層。因此﹐沿著裂隙噴出的
   天然氣及地下水都有機會帶出泥漿﹐並且冒湧出地表﹐造成泥火山。不過﹐因為地質
   上的差異﹐除了位於大窩細砂岩分佈區的小份尾泥火山區以外﹐其它山區的泥火山它
   們所噴發泥中的含砂量﹐有育往南愈高的趨勢。其中南勢湖與千秋寮兩個泥火山區﹐
   因為位於南化泥岩的分佈區內﹐泥火山噴出泥漿的含砂量值最小﹐深水泥火山區位於
   關廟層的分佈區內﹐所以它區內的泥火山所噴發泥漿的含砂量值﹐是本省所有的泥火
   山區中最高的。烏山頂泥火山區位於南化泥岩關廟層的交界附近﹐所以這個泥火山區
   的各座泥火山噴發出泥漿的含砂量值變異相當大。

   (a)小份尾泥火山區︰
   位於高雄杉林鄉,騎山斷層通過本地。噴泥區的所在地雜草叢生,景色荒涼。此區共
   有三個比較顯著的噴泥口,其中一座是噴泥盆,另外兩座是噴泥盾。這三座泥火山的
   規模都不大,噴發間隔在數秒鐘之間,而且噴泥量也都很小。由於這個泥火山區太偏
   遠,附近的景觀太單調,因此本區無劃為自然保護區的需要。

   (b)南勢湖泥火山區:
   位於高雄縣田寮鄉七星村。在南勢湖泥火山區內﹐目前僅有一座離火山﹐噴泥口直徑
   約2公尺﹐屬於噴泥盆。盆內有兩個噴泥口﹐正在連續地冒泡中﹐但是噴泥量都非常的
   小。這座泥火山的噴泥狀況並不狀觀﹐而且與其它的泥火山區之間沒有步道或產業道
   路相貫通﹐再加尚附近棗園的開墾﹐早已經失去了自然的風貌﹐因此不具規劃設為自
   然保護區的價值。

   (c)千秋寮泥火山區:
   位於高雄縣燕巢鄉東側的金山村。此區的養女湖泥火山﹐有兩個噴泥口﹐直徑分別是
   1.5公尺及0.5公尺﹐都屬於噴泥盆。這座泥火山的噴泥量相當驚人﹐可達每秒一公升﹐
   所以周圍一、二十公尺方圓內都被泥漿覆蓋﹐形同一泥湖﹐當地居民稱它為「養女湖」
   。養女湖泥火山除了噴發巨量的泥漿外﹐還會間歇地噴發大量的天然氣﹐點燃後熊熊
   的火勢可持續數秒中之久﹐並且再伴以噴泥時所發出的隆隆聲﹐聲色非常狀觀。 在養
   女湖泥火山南方四百公尺處﹐還有一座噴泥更旺的泥火山。這座噴泥旺盛的泥火山屬
   於噴泥盾﹐由兩個噴泥口所組成。它的噴口呈長約3公尺的橢圓形﹐連續噴發著大量的
   泥漿(可達每秒一公升以上)及天然氣。天然氣一但點火引燃後可以持續燃燒數十秒﹐火
   勢非常大﹐是本省所有泥火山中最猛烈的。在這座泥火山的上方二十公尺的地方有一
   座屬於噴泥池的泥火山﹐它的直徑約5公尺。
   由於這兩座泥火山活動最旺盛﹐噴泥量也相當驚人﹐因此應及早規劃為一自然保護區。
 
   (d)烏山頂泥火山區:
   位於高雄縣燕巢鄉金山村。本區位在一寬150公尺﹐長約200公尺的平台上(平台的海拔高
   度是175公尺)。在這個平台上有七座泥火山﹐其中兩座屬於噴泥池的泥火山位於平台的
   邊緣﹐是本省所有泥火山區中噴泥口最密集且噴泥錐最為發達的地方。 烏山頂泥火山區
   最高大的一座泥火山﹐高約3.5公尺﹐坡度約為50度﹐是一座標準又漂亮的噴泥錐。大約
   每隔數秒中即噴發一次濃稠的泥漿沿著錐面流下後形成的舌狀泥流影響可及的範圍可達
   直徑70公尺!這座噴泥錐的東邊50公尺有座高約30公尺的噴泥錐﹐目前呈休眠狀態﹐但
   是仍具有漂亮的錐狀外形。這兩座噴泥錐是全省所有泥火山中最突出、也最值得保護作
   為自然教育及遊憩體驗的泥火山。在兩座噴泥錐北邊約80公尺處﹐有座複式泥火山﹐高
   約0.6公尺﹐一邊是噴泥錐﹐另一邊是噴泥盾。此外﹐在本泥火山區尚有噴泥盆、噴泥池
   、噴泥洞等不同形態的泥火山﹐故泥火山的五種類型都可以在本區觀賞到﹐尤其是噴泥
   錐規模最大、原貌保存完整﹐遠非其他泥火`山所可比擬。所以﹐就自然教育、特殊景觀
   、遊憩體驗等功能而言﹐本區是最值得劃為自然保護區的泥火山區。

   (e)深水泥火區
   位於高雄縣燕巢鄉深水村。本區共發現有四座休眠中的泥火山﹐包括兩座噴泥盆﹐兩座
   噴泥錐。但本區的泥火山全部呈現休眠狀態﹐它們周圍的泥岩層又被附近磚廠挖掘作為
   製造磚塊的原料﹐因此當地是一片滿目瘡痍﹐加上聯絡各泥火山間僅存的小徑也受到地
   表侵蝕作用的威脅﹐隨時有崩坍的危險﹐因此不具備優先劃設為自然保護區的條件。
 
C. 高屏海岸平原活動區
        本活動區的泥火山群出現在第四紀沖積層所覆蓋的高屏海岸平原上。它們的四周地勢
   平坦﹐交通便利﹐計有漯底山、滾水坪以及鯉魚山三個泥火山區。

   (a)漯底山泥火山區
    位於高雄縣彌陀鄉漯底村。漯底山是濱海的一座小土丘﹐標高53公尺﹐長約800公尺﹐寬
   約600公尺﹐完全由泥火山所湧冒的泥漿堆積而成。本區內目前存有兩座泥火山﹐兩者相
   距約20公尺﹐都是屬於噴泥盾﹐但是因為它們的噴泥口直徑非常地小﹐一個10公分﹐另一
   個為5公分﹐所以噴泥量也都非常的小。由於目前屬於國軍某單位的營區﹐因此不列入自
   然保護區的考慮內。

   (b)滾水坪泥火山區
   位於高雄縣燕巢鄉西南的角宿村。本區的泥火山群﹐出現在附近一條台糖鐵路西側﹐突
   起於蔗田的平頂丘上。平頂丘的中部有一座噴泥口直徑約1公尺噴泥盾﹐正噴發著泥漿及
   天然氣。緊臨著這座活動中泥火山的是一座已呈休眠狀態的噴泥盆。在它們的東南方約
   70公尺﹐陡坡下方的樹叢中﹐尋聲可找到一座直徑約3公尺﹐不斷冒著水泡的噴泥池。整
   體而言﹐滾水坪泥火山區受到了太多人為的衝擊與破壞﹐早已失去原有的風貌﹐因此未
   被劃設為自然保護區。

   (c)鯉魚山泥火山區
   位於屏東縣新園鄉田洋村。根據記載﹐民國65、66、68年以及85年﹐鯉魚山泥火山有大
   規模噴發的記錄﹐而目前呈休眠狀態。鯉魚山泥火山最近的噴發記錄都非常的驚人與壯
   觀﹐但其休眠期太長﹐因此就短期來看﹐似乎不具備劃設為自然保護區的條件。若能研
   究出此泥火山還在活動的證據﹐以及預估出往後噴發的時間、噴出口與範圍﹐那麼仍然
   是值得劃設為自然保護區的。
 
D. 海岸山脈西南段活動區
   本活動區的泥火山分佈在海岸山脈南段西坡低緩的利吉層出露區﹐東臨由火山集塊岩
   所組成的都巒山層﹐由於岩質監硬而發展成較高聳的山峰本活動區的兩個主要泥火山區
   ﹐一是鹽埕泥火山區﹐另一個是泡泡(雷公火)泥火山區。

   (a)鹽埕泥火山區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本泥火山區數目雖多﹐但規模都不大。由於泥漿含水量過高
   ﹐因此都以噴泥盆或噴泥洞的型態出現。因為緊臨羅山瀑布﹐花蓮縣政府有意將它們一
   併開發成風景遊憩區。

   泡泡(雷公火)泥火山區
    位於台東縣關山鎮電光里東南。這個泥火山區位於木坑溪斷層通過的地方﹐有一直徑
   50公尺以上﹐全被泥漿所覆蓋的平坦地﹐其上不滿了大大小小的噴泥盆和噴泥洞﹐噴泥
   的特性與鹽埕的泥火山類似﹐可是規模都不大。 總而言之﹐本省東部的泥火山﹐因為噴
   發出泥漿的水份含量過高﹐黏稠性低﹐多呈噴泥盆或噴泥洞﹐而無噴泥錐。但若能與鄰
   近的瀑布景觀合併開發﹐必可提高兩泥火山區遊憩的潛力。
   
   泥火山的噴口,周圍堆積著乾凅的泥漿

四、泥火山的景觀價值

     泥火山的景觀價值決定於它的規模、活動力、密集性、易達性與人為的干擾程度等
   因子。以個別的泥火山而言﹐它的吸引力主要決定於它的規模和活動力。規模大而活動
   力強的﹐氣勢奪人﹐而且泥漿冒湧的隆隆聲響常令觀賞者油然地從心中升起一股對大自
   然肅然起敬的心情。如果泥火山區的位置交通便利﹐而且小範圍內出現許多活動力強、
   分佈密集以及具有各種不同造形的泥火山﹐如小滾水、千秋寮、烏山頂等﹐那麼泥火山
   區將極具吸引力﹐比鹽埕或泡泡等僅有噴泥盆和噴泥洞單調造形的泥火山較能發揮景觀
   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