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大正8年)

長野宇平治

重慶南路一段122號

歷史背景


    日據五十年內,台灣最大的建築物是統治的最高機關總督府。日人據台後的臨
時總督府設在清末的布政使司衙門內,直到第 5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時才有興建永
久性廳舍的計畫。當時選定的地址在清代時原為陳姓及林姓的宗祠,為了建造總督
府乃經補償遷建,陳祠遷至大稻埕,林祠遷至後火車站一帶。總督府於 1906 年及
1907年先後舉辦兩次懸賞競圖,共有五十餘件作品參加了徵選,初選時挑出了 7名
再從中複選,評選員都認為鈴木吉丘衛的作品較出色;1910年秋天,出人意料的是
第一次表現叫出色的鈴木居然被刷下來,因有評審員提出異議,認為他的設計有抄
襲海牙和平館的嫌疑,於是在第一名從缺的情形下,第二名長野宇平治的作品被採
用了。而森山松山助將原先預定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的工程費,改為兩百五十萬元,
內部以容納一千人辦公為原則;並將入口處的中央塔高度由六層改為九層,衛塔及
主塔的細部亦有修改。1912年6月1日正式開工,於 1919年3月竣工,總工程費兩百
八十萬元。
    在二次大戰時,總督府遭到強力轟炸。光復後,1946年(民國35年)時,台灣
仕紳集資大力整修,入口門廳及衛塔均有所更改。而後,1950年(民國39年),國
民政府遷台後才以此為總統府,並拓寬面前道路,成為盛大集會場所,象徵中央政
府的權力。

建築特色


    從整體風格來看,中央聳立高塔,向兩翼延伸,最後以角塔收尾,呈現穩重
對稱的三角形。其坐向為東向,後來市內許多公共建築也採用東向或北向,此乃
有意與清代規畫台北城為南向不同。中央塔高六十公尺,在當時市內各地都可見
到,也是當時殖名地統治者權力的象徵。塔體有如多邊形般,線條凹凸變化,相
當考究,內部有迴旋樓梯。外壁貼紅色面磚,色調深沈莊重,利用紅色面磚和洗
石子作成紅白相間的橫帶裝飾,以達到滾邊的效果,使人感到富麗堂皇。底層為
台基,設有弧形窗而沒有迴廊,增加厚實、穩重感;二至四樓都有迴廊,各層開
口分別是平拱、弧拱及半圓拱收頭;五樓則退縮,近觀只見屋頂而已。

回到上一層
回到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