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大正4年)

野村一郎、荒木榮一

襄陽路 2 號

歷史背景


  省立博物館的地點,是清代台北城東西主軸與南北次軸的交叉點,位置重要
。光緒14年在此地點興建天后宮,完工後,每逢朔望,地方官吏必到廟內進香
,盛極一時。
  日據時期,日人將天后宮改為事務署,部份充為調停處,並將神像先移祀於
龍山寺後殿,再遷祀小基隆石門馬祖宮。1913年(大正2年),日人為紀念第
4 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因此拆除天后宮,只餘留幾個柱珠
散置於新公園內,而在其地上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 1915 年紀念博物館
落成,以收集、研究台灣本土及華南、南洋資料為主,分為歷史部、山胞部、
動物部、植物部、南洋部、地質礦物部等等,藏品相當豐富。
  光復後改名為「台灣省立博物館」,繼續推廣社會教育和從事人類學、地學
、動物學、植物學等學門的研究。

建築特色


  博物館落成時,正當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流行的高峰,博物館是這時期最成
熟的作品之一。平面只有一列,以中央圓塔為中心,左右對稱,兩側作為展覽
室,最後以角塔收結,這種平面設計可繼續向後增建第二列,並以廂房銜接,
成為合院式。入口處顯得相當壯觀,由於一樓整個抬高,並在入口處設置大樓
梯加以引導,再加上六根希臘「多力克」式圓柱及上方穩重的三角形山牆和圓
頂,使得希臘式正面顯得高聳尊貴。中央主體的屋頂採半球型大圓頂,由鋼筋
混凝土建成,外層在披覆銅皮,顯得渾厚優美;而圓頂內裝設彩色玻璃,顯得
華麗高貴。博物館可稱為古典時期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回到上一層
回到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