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昭和8年)

勸業銀行建築課

襄陽路25號

歷史背景


    日本「勸業」的意思是提倡實業、獎勵產業,1933年在台北設立「日本勸
業銀行台北分行」,就是為了促進農業,達到「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目的
。當時台灣各地共有5家分行,大量放款給農業、水產漁業的生產事業團體,
協助推展基層建設,可說是當時相當重要的金融機構,放款數目僅次於當時最
大的台灣銀行。這固然是殖民政府謀取台灣資源的手段,卻與因此奠定了台灣
農村發展的基礎。
    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勸業銀行,雖改組為「土地銀行」,但營運宗旨卻
沒有改變-----調節農業金融,促進生產,並協助政府推行土地農業改革。
    民國78年,台北土地銀行曾因計畫拆除,而引起軒然大波。經過輿論與學
的奔走呼籲,終於搶救下來,列為第三級古蹟 ,繼續見證著台灣農村經濟的發
展。

建築特色


在1930年代,台灣的建築受到歐美現代運動之影響,而逐漸擺脫文藝復興樣式之束縛時,
有一種特殊的公共建築卻仍承繼著穩重渾厚的古典精神,並在構造技術及風格之建立均有
建樹的就是各地的銀行建築。這一類建築中最值得重視的即是土地銀行,其最大特色是
混合日本傳統與埃及建築之趣味,呈現一種古老而神秘的風格。這裡所謂的日本傳統,
可能是擷取自16世紀日本戰國時代武士盔甲之裝飾。

回到上一層
回到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