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昭和11年)
井手薰
延平南路98號

歷史背景
中山堂這地點在1889年(清光緒15
年),由布政使沈應奎在此興建布政使
司衙門,掌管台灣的錢糧、兵馬、等賦
稅財政,為清代台灣最大的官署建築。
1895年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消
息傳來,台灣人立刻組織「台灣民主國
」企圖自救,當時的總統府就設在布政
使司衙門。日軍進佔台北城之後,在布
政使司衙門舉行「始政」儀式,宣告日
本政府統治台灣的時代開始,並將最高
統治機關-總督府設於此。直到1919年
,總督府才遷至今天的位置。1932年,
日人以紀念日皇裕仁登基為名,拆除布政使司衙門,準備興建公會堂,作為文化
活動中心之用,公會堂於1936年完成。
等到台灣光復時,這裡又戲劇性的被選為「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的地點
。之後,中山堂仍然繼續提供給一般民眾作為聚會場所,而堂前廣場則成為停車場
。

建築特色
中山堂為三十年代左右,盛行淺色面磚之最高顛峰的代表作。從側面來看,
整個建築是由許多方塊組合而成,面臨廣場的部份是大會堂,後面則配置了展
覽場及各種服務空間,在當時算是複合式的大建築物。正立面是一片和緩的大
山牆,暗示著內部寬敞的會堂空間,但在形式的處理上已漸減少了樣式建築女
兒牆的影響。而在平板的山牆面上,開出了 5條長窗及小圓窗,因不突出窗簷
,遠看就像是在平面上挖出來的洞。壁面以不同顏色色磚貼砌,強調水平線的
移動,使得整個立面不致過於單調。再加上山牆兩側凸出的塊體上方,以不同
顏色拼出一道花邊來,更顯得精緻典雅。整體看來,其可說是從繁複的式樣建
築,走向線條明朗的現代建築之過渡時期建築的代表,透露出台灣建築邁向現
代化的訊息。

回到上一層

回到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