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昭和9年)
總督府官房營繕課
重慶南路一段124號
歷史背景
清代興建台北城時,供奉關公的武廟就建在這一帶,和對面的文廟(今之北一
女中),同是當時台北城居民的精神寄託。武廟被拆後,1927年,日人在此興建法
院。歷時五年完工的法院,是日治時期維持台灣治安、加強全島控制的重要機構。
當時內部有總督府高等法院、檢查局、台北地方法院,是重大政治事件的審判地點
。光復後,這棟建築改作司法院、最高法院、臺省高等法院的辦公處,統稱司法大
廈。

建築特色
屬日治後期的建築物,樣式上屬於折衷風格,也是淺面磚時期的重要作品。格
局頗似總統府,中央有高塔,兩側對稱展開,整體感覺相當肅穆威嚴,突顯出法院
的角色。一樓被當成大台基,施人造假石,在入口處有巨大門廳,施工非常精細。
二樓、及三樓被視為一個整體,外貼淺綠色面磚,窗台及簷口安裝精雕的石片,有
部份石材取至花蓮,很可能是花蓮產大理石運用於本省建築之始。造型上的最大特
徵是中央塔頂的屋頂出現了反翹曲線,而且有小程度的出簷,略帶一點日本屋頂的
神韻,此種屋頂實即中國的盔頂式。此種盔頂式建築,正是日本帝國「軍國主義」
的表徵,有人將他歸為「興亞式」建築(復興東亞之意)。

回到上一層

回到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