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 (大正五年)
守山氏
中山南路3號

歷史背景
台灣的基督教長老會是在1860年後傳入的。日治時期為了安頓來台日人的精神
生活,同時想以宗教輔助統治,日人於1896年,在著名的馬偕牧師和台灣富商李春
生的協助下成立了「日本基督教團台北幸町教會」,並於1916年興建今天的濟南教
堂。這間教堂純屬日本信徒使用,由於與台灣基督教會關係良好,就扮演著日本政
府與台灣教會的居中調節者。「九一八事變」後,更成為台灣總督府推展「基督教
日本化」政策的指揮中心,配合時局展開各項宗教活動。
光復後,幸町教會開始出現台人信徒,並歸入台灣基督長老會,改稱為「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但是隨著日人來台的外省信徒組成的「國語禮拜堂」,
也依附在此上拜,而引發產權糾紛,變成外省人和本省人之爭。而今日兩教會仍共
同使用這個教堂,這也是為什麼今日教堂門口仍掛著兩個教會名稱的原因。

建築特色
十字架、尖頂、鐘樓及大面玻璃窗都是最顯著的教堂景觀,濟南教堂在形式上
可能較接近於英國的哥德建築傳統,主要入口的凹陷線腳(Moulding)及鐘樓的扶壁
都是這個傳統的特色。
- 建材 ---主體乃是用紅磚堆砌,而窗框、門框等鑲邊則用砂岩打造疊砌,造成
滾白邊的效果。
- 入口 ---大門的拱圈作成數層凹退邊框,強化了視覺效果而給予人一種大門深
遠的印象,這種作法稱為「都德式拱圈」。
- 窗戶 ---大門正立面有大形尖拱窗,整面裝嵌著玻璃,既可使室內明亮,有可
緩和直射陽光。在左下側有拱窗,是由石頭打造、研磨,砌成菱形圖案和尖拱
窗,造型非常典雅,是雙尖拱窗,另一邊則為三尖拱窗。右上方有羽板窗是用
石材作成的百葉窗,既可防太陽直射進入,又具有通風效果。
- 女兒牆 ---在入口上方有兩根尖形的「小尖塔」直貫而上,有指向天空的引導
作用,和後方的尖頂、十字架相呼應。
- 山牆 ---尖頂和十字架是教堂最具代表性的意向。山牆內部就是寬敞的禮拜堂
,挑高2層,以尖拱屋架支撐,頗具特色。
- 鐘樓 ---高聳直立是醒目的標誌,內有旋轉的樓梯,頂層懸掛一口大鐘,從上
部簷口作成城堡雉堞狀,有「都鐸式」建築的風味。
- 扶壁 ---樓高中段的扶壁構造,是仿哥德建築手法,其有扶托住高牆的穩定作
用,頂端或中間部份,並做出由連續數層石塊斜塔、堆砌而成的凸起。在這棟
建築的牆邊上,出現多處。
- 其他 ---由四片葉子拼組而成四葉飾花紋,也是哥德式建築常見的紋飾。亦有
由長、短石塊疊砌而成的框邊,凹凹凸凸。

回到上一層

回到主畫面